狗狗親子教室11—《小孩小狗世紀戰爭!》

【流浪動物之家雜誌】2009/09月號《小孩小狗世紀戰爭!》

 

 / 莊瑩珍(犬隻行為諮商師、「狗狗親子教室」資深講師、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與社會發展協會秘書長)

根據美國獸醫醫學會(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, AVMA)的統計資料顯示:美國境內平均每年有470萬人被狗咬,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;平均每年有80萬人因為被狗咬傷而就醫,其中重傷者以兒童居多,平均約有40萬名兒童因被狗咬傷送醫治療。被狗咬傷的小孩中,大多數是被熟識的狗咬傷;而小狗咬小孩的場景也大多數發生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。

 

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:「被狗咬」事件發生的次數真的不低,而且就發生在小孩賴以維生的家庭之中,也就難怪許多公益團體、醫療團體要將「預防被狗咬」列為每年固定宣導推廣的正確觀念之一。要談如何「預防」之前,先讓我們來了解小狗為什麼要咬人,尤其是為什麼小孩比較容易被狗咬。

 

首先,攻擊行為是犬隻正常行為之一,是社群性動物彼此溝通方式之一。攻擊的動機涵蓋很廣,可能是因為恐懼,可能是狩獵行為的一環,也可能是位階支配性使然。很多狗容易被剛會爬行的嬰兒或學步年紀的幼童搞得煩躁不安,可能是因為小孩的聲音高亢尖銳,又喜歡跑來跑去,許多突如其來、無法預期的肢體動作也容易驚嚇到小狗,使小狗想要迴避有小孩的情境──迴避不了、或是意外被小孩逼到角落時,焦慮和急躁的情緒交互作用下,小狗可能就會決定要「教訓」一下眼前這個看起來沒什麼能力的「幼獸」。

 

是的,年紀很小的小孩用本能與這個世界互動,很接近幼獸的狀態;小狗本來就是依照本能的驅使來與環境互動,本屬獸類。因此,小孩與小狗的戰爭,就本質上而言,可以說是「獸類之間的戰爭」,都很「本能」,沒有孰是孰非,只有勝敗優劣。唯一能夠讓戰況變得「文明」一些、變得不需要流血的,就是「大人」。

 

成熟的大人要負起責任,各自管理好手下的「獸類」,才能確實預防衝突的發生。而在這場戰役中,牽涉到的「大人」就包括所謂的「飼主」以及所謂的「家長」。

 

AVMA建議狗狗飼主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──

◎謹慎挑選合適的狗狗,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養狗。

◎把握幼犬社會化的黃金時期,讓狗狗學會與其他人類及動物和諧相處。

◎別讓狗狗處在備感威脅或惡作劇的情境之下。

◎進行基本服從練習,讓狗狗學會「坐下」、「趴下」、「等一等」和「過來」……這些指令,可以建立人類和狗狗彼此之間的信任感。

◎規律地帶狗出門散與運動,可以保持狗狗健康,並可提供牠足夠的大腦刺激。

◎避免和狗狗玩容易過度激動的遊戲,如摔角或拔河。

◎在公共場所為狗狗繫上牽繩,便於控制。

◎保持狗狗身體健康,包括定期預防針注射(狂犬病與傳染病),以及寄生蟲預防藥等都很重要,因為狗狗的生理狀態也會影響牠的行為。

◎為狗狗施行結紮手術。

◎若是將狗狗放在庭院中,請確保庭院的門是關好的。

 

另外一種需要肩負起「預防狗咬人」重責大任的「大人」是家長,AVMA建議家長們應該──

絕對不要讓嬰兒或小孩與小狗(不論是否為自家養的狗)單獨相處。

◎對於各種可能有危險的情況都要保持警覺心。

◎教育自己的小孩(包括年幼的兒童)與狗狗相處要小心。所有的小孩都應該知道:

1.     不可以靠近陌生的狗;

2.     不可以(隔著欄杆或圍籬)去摸別人庭院裡的狗;

3.     想要摸別人的小狗之前,必須先徵求狗狗飼主的同意。這不只是禮貌,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步驟。

 

「狗狗親子教室」每每會在課堂中向飼主們提到養狗有許多的好處,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好處就是可以培養家中孩童的愛心與責任心,並養成尊重生命的態度。要能夠享受這個優點帶來的益處,前提是家中的小孩與小狗能夠相處融洽;而能夠維護這種和諧關係、不使雙方產生摩擦的人就是各位「大人」(許多人是同時身兼「飼主」與「家長」的角色)。因此,請各位為了家中的「孩子們」而努力,只要做好必要的預防措施,小孩和小狗就能夠開心相處、快樂生活囉!

 

 

表格一:讓狗狗發動攻擊行為的原因

    狗狗發動攻擊行為的原因很多,動物福利團體「不會說話的朋友」(Dumb Friends League)在提醒小朋友「防止被狗咬」的宣導文章中指出狗狗攻擊小孩的可能原因包括:

   恐懼或驚嚇

   興奮──狗狗玩耍時不是用「手」,而是用「嘴巴」來抓住對方(不論對方是狗還是人)。因此,小孩和狗狗玩得太興奮時,狗狗就可能不小心傷害到小孩。所以,大人不可讓小孩單獨與狗玩耍(因為小孩通常無法控制自己不要太興奮)。

   疼痛或生病

   保護所有物

 

 

表格二:狗為什麼會有攻擊性?

    攻擊行為是犬隻正常行為之一,也是社群性動物彼此溝通方式之一。廣義地說,攻擊行為是一種以爭鬥的方式取得資源的能力。其中所謂「資源」的種類廣泛,包括動物想要的任何東西,例如:食物、棲息地、交配對象、玩具、位階……。因此,狗狗的攻擊性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是合理的,在其他情境下則可能是不適當的。

 

 

表格三:狗狗攻擊前有何徵兆?

    狗狗因為攻擊型態的不同,會表現出不同的肢體語言,而且,在觀察狗狗的行為時候要做全面性的觀察,不能只看某個部位就做判斷。

評估犬隻溝通模式的要素包括──

一、頭部、背部、尾巴的姿態

二、耳朵的位置

三、尾巴的擺動方式

四、毛髮是否豎立

五、眼神及口吻部的動作

六、聲音表情:吠叫<低吼<咆哮/撩起嘴皮<作勢或直接咬(一般狗狗攻擊前的行為會依照這個順序發展,但有些攻擊行為問題嚴重的狗狗會跳過某些程序,直接攻擊。)